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学术研究 〡 志愿服务精神从娃娃抓起

发布者: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10-30 浏览量:354字体大小:【】【】【

摘要:自志愿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国家也将志愿服务列为重点行业,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而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国家的希望,更要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美德,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所以团中央与教育部也对孩子们的要求有所提升,结合社会综合实践的学分制度,将志愿服务作为学生们学校生活中应该去完成的一件事情,培养孩子们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志愿服务、儿童、志愿精神

 

一、目前中小学在志愿服务教育实践中的状况。

(一)形式化。在家庭与学校中,虽然老师与家长为孩子们教授关于志愿服务的知识与意义,但是并未从深层次的社会面貌塑造和个人精神建设层面理解儿童志愿服务事业的意义与价值。儿童时期的孩子正处于接受新知识,理解新事物,喜欢去探索的年纪,久而久之,这样的形式化教授,就使得孩子们对于志愿服务并没有基础的认识,没有实践理论,缺少行动力。而即使有部分孩子参加到了志愿服务活动中也并没有良好的表现。年纪尚小,注意力不集中,出现了参与者随意散漫,缺乏认真的态度与准备,把志愿活动当成“打卡”或好玩的事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组织规范,导致很多组织不太愿意接受孩子们去做志愿服务活动。而志愿服务活动的单一化、形式化加繁琐程序,又阻碍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爱心充盈的志愿服务活动未能充分发挥积极效应,甚至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形式化工作,令人有些许遗憾。

志愿工作是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的积极事业。孩子们对于志愿服务知识和理论实践的缺失,折射出了我国目前整体志愿服务的不足:志愿者对目标任务的认知也尚待提高、组织规范欠缺,缺乏有效激励,比较功利浮躁,没有静下心来开展更深入、更专业、更具针对性的活动,浮于表面,与志愿服务先进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家长和老师更要做好孩子们的教育工作。学习志愿服务专业精神、核心价值观等。让孩子们可以认真、主动的加入到志愿服务中去。

(二)低端化。只有简单、轻量、短时的相关志愿活动让儿童参与。对于孩子们而言,简单、短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就像参加一个补习班、出去郊游的意义一样,并不能使孩子们对志愿服务有什么新的理解和感知。也并不能看出孩子们是否对这一服务活动充满着耐心和认真的态度。所以,让孩子们参加一些长时、较有教育意义的志愿活动对于孩子们关于志愿服务的理解有着很大的益处。其实,这一短板也是当前志愿服务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有些家长表示:“公益活动旱涝不均的情况依然存在,需要帮助的人有很多,想提供帮助的也不少,可是二者之间缺乏有效对接。那些知名度高的地方,大家扎堆去,但更多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却少有人关注。如果能有平台及时汇总这方面的信息,或许更便于家长帮孩子做选择”。

著名公益人士才让多吉曾表示,“志是方向,愿就代表了自己的意愿。要培育孩子的志愿精神,切忌用反志愿的方式,否则会降低孩子们对志愿意愿的评价,破坏孩子们从志愿活动中获得的道德成就感。”才让多吉觉得,“这个要求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错的,但据我了解,真实情况并不乐观。社区里根本没有适合小学生的公益工作。你要知道,孩子在社区当志愿者,不相当于在社区白干活。”而且,那种组织小学生清扫小区、铲小广告等活动根本就不适合孩子做,“那不是让孩子接触社会的恶吗,孩子们会想,大人贴的这种小广告为什么要我们来铲?”在才让多吉看来,孩子们在社区的志愿活动应该是在社区图书馆当一天图书管理员,在社区活动空间里当一天服务员,跟社区的老人们聊聊天,或者在社区儿童中心里帮助照看更小的孩子……“总之,应该是有交互性的工作,能让孩子们锻炼沟通能力和服务精神,这也是国外的孩子们参加志愿活动的主要方式。

(三)被动化。志愿服务的成绩难以在学习成绩中得到体现,志愿服务本身也常常不具有十足的趣味性,因此志愿活动参与者本身也会心态被动。其实这一点不仅仅在孩子们身上有所体现,在当今大学生身上也能看到这一问题。一部分原因在于参与人员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志愿活动,一部分原因则是志愿活动的质量、规范性不够完善,导致参与者热情度降低,形成被动性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二、从娃娃抓起的理由

(一)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只有在孩子们的心中建立起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长成有责任心、有能力、为国家奉献的人才。

(二)新一代青少年接受并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才能更好地在未来让志愿精神在全国范围内被理解、被应用。新时代已经到来,在不久的将来,社会发展的重任将由新一代青少年扛起,只有让新一代青少年在孩童时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思想引导,才能在未来更好地传播精神、发扬精神。

三、如何从娃娃抓起志愿服务精神

(一)增加“家庭化参与”的比重。父母是家庭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为子女树立起公民职责和社区责任标准。父母通过家庭志愿服务的参与,不仅通过言传身教为自己的孩子以及周围年轻人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帮助他们了解互惠的价值观,而且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社会认可,体现自我的价值。实践证明,家庭志愿服务能将蕴含在家庭中的志愿服务资源转化成为满足家庭自身建设需要和社区居民需求的现实力量,实现受助与助人的统一,极大地增强家庭成员的社会责任感,满足家庭成员休闲需要。家庭是潜在的志愿者生长的温床,家庭志愿服务充当了推动志愿者自然增长的角色,因为招募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做志愿者都会成为其他家庭成员参与志愿服务的一种催化剂,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加入不仅使得志愿者的数目增加,而且为创造未来新一代的志愿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们也会在和家人们共同参与志愿服务中找到乐趣,以父母为榜样,坚持志愿服务。

(二)增加趣味性。孩子们正处于接受一切新事物的阶段,增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趣味性,将大大提升孩子们对于志愿活动的兴趣,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愿意去成为一名志愿者。例如主题活动等,都将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当然,也会在这些具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当中,为孩子们带去更多的知识和教育意义。

(三)基于儿童志愿服务,构建新的儿童个体发展健康评价标准。儿童志愿服务不仅仅在思想上对孩子们有积极影响,在身体素质健康上,也会有所提高。志愿服务本就是一个服务他人、不断运动的过程,所以,根据儿童志愿服务,构建新的儿童个体发展健康评价标准是有必要的,也会让孩子们在新的标准下,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

(一)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提升儿童志愿服务事业对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让孩子们以实际行动弘扬志愿精神,同时也为孩子们道德实践和文明教育开辟了社会大课堂。儿童志愿服务建设任重道远,但光明可期。相信在国家与人民的一致努力下,儿童志愿服务事业将有着很大提升。鼓励孩子们做志愿者,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为他人服务、奉献社会的同时,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受到启迪;而且可以带动和影响父母和其他社会成员都来做志愿者,从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造福人类和社会。

(二)做志愿者“从娃娃抓起” 不可能一帆风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会遇到一些阻力,面临一些困难。但是,困难再多,也没有办法多,只要真正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只要从弘扬传统美德和培养学生素质着想,让做志愿者的行动进校园、进课堂、进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且形成制度,就能够促进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增强社会慈善力量,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那些从小得到志愿精神启蒙的少年书生,也一定会在自觉的助人与奉献行为中成长为宽容理性、受人尊敬的社会人。

上一篇: 学术研究 〡 广州市志愿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研究下一篇: 学术研究 〡 新时代下广州市南沙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格局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