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学术研究 〡 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者: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10-30 浏览量:604字体大小:【】【】【


摘 要:志愿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国家也将志愿服务列为重点行业,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与指导既是适应国际志愿服务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与指导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志愿服务教育的理论,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与指导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和公民精神,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与指导

 

一、 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发展现状

(一)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含义

       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是指从思想、习惯和知识等方面开展教育活动。在思想上,教授中小学生愿意付出,且为自身付出而感到自豪的精神状态。在习惯上,经常告知中小学生受到社会恩惠后要报答社会,在敦促中养成习惯,在意识和习惯上开展志愿服务教育是教育含义的核心。在知识上,教会中小学生了解志愿者到底是什么,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开一门课,教授志愿服务知识,而是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让他们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体验感,激发志愿服务精神。

(二)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佳绩

       近年来,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备受人们关注,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不仅可以使中小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促使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已有接受志愿服务教育的意识,但由于学校志愿活动有限,并未实现他们的意愿。学校应尽可能开展志愿服务教育,深入挖掘中学生潜能。此外,中小学生认识到参加志愿服务的必要性,他们希望参加志愿活动的方式展示才华,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多数中小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兴趣浓厚,认为参加志愿活动可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再者,中小学生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较高,多半中小学生都是自愿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最后,中小学生更希望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三)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问题

       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取得一定的佳绩,但不可否认,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

在保障机制方面,多数学校并未设立志愿服务教育专门机构、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而且还有部分中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缺乏组织保障机制、教材保障机制、师资保障机制、舆论保障机制等方面,缺少志愿服务教育保障机制。

在激励机制方面,多数学校没有设立志愿服务教育激励措施,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有助于提升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水平,引导他们有效地参加志愿服务,故学校有必要建立健全中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激励机制。

在评价机制方面,多数学校并未采取志愿服务教育考评措施,评价机制是衡量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的质量,故学校有必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评价机制,以此提高志愿服务教育质量。

(四)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机遇

       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已成为一大趋势,故志愿服务教育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要求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意见》显示了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依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广州市在《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和《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简称“两纲”)中明确提出了“在小学阶段,要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活动”;“自觉承担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将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人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中,在集体、社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由此可见,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正是这样一个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需求,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同时,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最后,我国体制的改革扎实推进,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提供了浓厚的志愿体制环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体制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进,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五)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挑战

中小学生志愿服务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中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氛围不够浓厚、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宣传不够以及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不发达等。

我国部分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教育,但尚未形成浓厚的志愿服务教育氛围。有些学校领导、教师缺乏一定的忧患意识,对加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这一措施持观望态度。现在少数学校开展一些志愿服务教育的宣传,但尚未形成志愿服务教育长效机制,并且志愿服务教育宣传脱离学生、脱离学校、形式单一、收效甚微。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培训,但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与需求脱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的发展。


二、 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指导思想

       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应当坚持以新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只有学好了这些思想才能在中小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坚持走正确的路线,培养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志愿服务信念,理解志愿服务教育意义。当前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对中小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教育,应充分体现志愿服务教育的时代特色性,应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使中小学生更加了解时代发展的特点,更好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更快适应社会生存法则。


三、 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中小学生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及核心,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要以人为本,即一切以学生为本,坚定不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

       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还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是增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实效性关键所在。志愿服务教育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就必须遵循志愿服务教育普遍规律,同时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这一出发点。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自我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教育和提高中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自我教育是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在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中,要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应当加强志愿服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网络积极作用,创造良好校园氛围,形成提高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良好气氛。

(四)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志愿服务理论教育是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实现。志愿服务实践可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坚持志愿服务理论教育与志愿服务实践相结合原则,在对中小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教育时,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意引导中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服务社会。利用寒暑假时间,举行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增强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坚持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原则,将志愿服务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规范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将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培养中小学生的思想和引导其行为。


四、 推进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具体对策

(一)构建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保障机制

       新时代,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性,对保障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应对教育工作新背景下的特性,应当更加完善的构建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领导保障机制、师资保障机制、教材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实践基地保障机制及舆论保障机制等。这些保障机制的构建无疑会给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工作带来强大的基础保障。

(二)构建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中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发展的推动器,依据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目标,对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活动的过程及结果测量、分析和比较,从而给予价值判断。构建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评价机制应突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评价要彰显人格、结合定量与模糊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评价机制。

(三)构建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志愿服务教育的积极性最有效方式。通过适当的评估和奖励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效果。建立健全中学生志愿服务教育激励机制,为做出贡献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教师发放物质奖励和精神支持,激发教师对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稳步发展。

(四)借鉴国外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经验

       日本十分重视志愿服务教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培养服务型人才方向,将志愿服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中,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的意义。国外实践证明,通过相关各科教学开展志愿服务教育是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应进行相关课程改革,在思想品德课及其它各科教学中加入志愿服务内容,重视培养中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结合中小学各科教学内容,敦促中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把各科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志愿服务活动中。


五、 结论

       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各地各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强化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努力实现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涛,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行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 吕丽,重庆市中学生志愿服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 宋飞朝,陈云,熊立伟等.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路径新探索——以“益购代捐”项目为例[J]. 陕西教育(高教). 2021,(04):43-44.

下一篇: 学术研究 〡 论志愿服务的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