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学术研究 〡 广州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合力的践行探究

发布者: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10-30 浏览量:374字体大小:【】【】【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现代志愿服务在本质内核与精神价值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对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综合展现广州市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现状和经验路径的基础上,着力对志愿服务工作全面发展、合作行动生成能够发挥作用的实践场域进行深入的剖析,并以先行示范的意义,对未来广州市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合力的践行探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志愿服务;形成合力;成功实践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指示。要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这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指出了推动形成志愿服务工作合力的重要性和意义。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合力的广度和深度,是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内核。因此对广州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合力的践行探究具有极大的理论研究价值。

 

二、广州市目前的志愿服务团队现状

(一)全市覆盖,增幅快速。

广州市目前的志愿服务团队在覆盖范围、人群构成、人数规模、增长速度上都表现出了强劲良好的态势。据广东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显示,广州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过3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20%以上。团广州市委介绍,至2020年底,广州要实现有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志愿者人数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大于50%的比例,90%的普通中学、50%的中职和技工学校应成立校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团员普遍成为注册志愿者,市民对志愿服务活动认同和支持率应不小于90%。社区群域的扩大、参与身份的增加和志愿服务工作颗粒度的精细化都需要考虑形成合力的必要性和成效性,找到合力路径、增强合力管理、实现合力成果势在必行。

(二)出户可及,精准定位。

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合力,不仅需要精准对接,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实效,也需要拓宽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联系沟通渠道。广州市志愿服务工作目前主要借助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雄厚力量,通过各个试点瞄着群众需求做、奔着矛盾问题去,还需要紧跟技术潮流趋势,运用新工具,迭代新方式。凭借新花城APP、微社区e家通等平台在线上进行直播或微信推文等传播途径,在更大范围、更快效率和更新形式上发动志愿工作者和群众随时随地了解、参与相关活动。

(三)群众便利,践行实处。

2020年上半年,广州青年志愿者广泛开展“五进”(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站场、进网络)行动,打造“羊城家政”志愿服务示范点、“暖冬行动”春运志愿服务项目。两年来,广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阵地,通过志愿服务输出动能,培训粤菜师傅、中式烹调师和面点师6451人,乡村粤菜师傅352名。2020年应对疫情开展线上、线下培训,52家餐饮企业线上培训职工2520人,相关培训机构培训粤菜师傅超2000人次,以群众便利为宗旨,将服务的“毛细血管”延伸至每一个社区和家庭。

 

三、推动广州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合力的模式探索

(一)培训转化效能,夯实知行合一。

推动广州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合力需要“志”同,在“知”的层面达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全面提升基层团干部、志愿者骨干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推动广州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合力也需要“道”合,包括志愿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实操能力等,才能做到从容不迫乃至游刃有余。广东团省委也采取了“送培训到基层”的方式,委托省团校,面向基层团干部、志愿者骨干,省内各高校团委负责志愿服务工作的同志开展专题培训。覆盖全省21个地市和155个高校约1340人,从培训转化效能上有效加强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

(二)践行志愿服务,链接社会治理。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阵地,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与基层群众需求有机结合,通过“群众吹哨、志愿者报到”的服务模式,以“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队伍接单”的运作方式创新培育订单式志愿服务项目,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参与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感。充分发挥“小队伍”的“大作用”,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微循环生态系统,以“贴心”和“暖心”的志愿服务促进邻里和谐、倡树文明新风,让志愿服务力量延伸到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从志愿服务团队入手,让志愿服务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三)紧跟风向趋势,运用在线路径。

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工作在使命和任务、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志愿服务调查研究、志愿服务跨界资源链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各方面都需要紧跟风向趋势,积极拥抱在线云模式,探索志愿服务培训的新生态。目前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培训教学上已经普遍采用讲授式、体验式、互动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部分课程以直播方式进行,在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同时,有效增强了志愿者主动性、参与性。

(四)健全资源保障,精细运营管理。

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协会、网络志愿平台、社区公益联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聚集社会化志愿服务资源,拓宽社会化运行路径,催化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效益化,逐步探索出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精准精细的志愿服务不断赋予新时代文明实践新的时代内涵。社区公益联盟这一社区志愿服务运行模型,可有效盘活社区志愿服务资源,激发各类文明实践终端主体的参与热情,扩宽志愿服务辐射群体,有效促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使社区真正成为守望相助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组建志愿服务专家团队,专门负责开发和引进优质志愿服务项目,把志愿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儿上,促进志愿服务组织的良性运转和志愿服务项目的蓬勃发展。

 

四、成功实践

(一)北京街“羊城家政”模式。

广州团市委依托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与越秀区北京街道对接,发动街道辖区内及周边的党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及社会志愿者力量等成立一支300人左右的“羊城家政”志愿服务队伍。“羊城家政”志愿服务队伍共建立了3个志愿服务阵地,积极开展长者陪伴、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居家清洁、健康义诊、爱心义剪等13项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了首个广州市“羊城家政”北京街志愿服务示范点。

(二)南沙名片“青春志愿”。

广州市南沙区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自2019年11月在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创汇谷”挂牌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发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在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社会公益、文化传播等方面全力推进志愿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由广东知名专家学者发起成立,由政府、学者、公益人共同参与的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风口,以“集合对的人在一起做对的事”为服务理念,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目前主要开展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咨询服务、学术出版、教育培训、评估服务、文化传播、社会公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业务。

此外,青春志愿服务研究院还在新生态、新模式上,以智能化、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积极探索和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V1.0、志愿者行为大数据分析平台V1.0、志愿网络学院管理平台V1.0三项计算机软件获得著作权登记证书,在用新科技引领志愿服务工作新生态上呈现领跑态势。

 

五、总结

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自觉在合作行动中“在场”,承担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恰恰是合作社会得以建构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当志愿服务活动由现在的点状分布无限加密,最终发展为覆盖整个社会服务体系的面状形态时,越来越多的人就会自觉参与进来,通过志愿服务实现了从单面人向全面人的转变,从片面理性转变为完整理性,从相互竞争的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人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人人都会成为志愿服务的受益人,更需要合作和彼此容纳的秩序,拓展合作路径和渠道,为共同的志愿目的和服务努力。

上一篇: 学术研究 〡 如何规范广州志愿服务工作机构下一篇: 学术研究 〡 如何推动建设广州志愿服务站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