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志愿动态

聚焦︱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社会工作、志愿服务

发布时间:2021-10-30浏览量:240

2020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围绕保障志愿者权益、弘扬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工作建设等话题发表了宝贵见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全国政协委员陈宗:加快推进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

今年两会上,“青年之家”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宗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青年之家’可使用的资源与青年工作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资源保障能力弱,制度化的力量配备机制尚未建立。”陈宗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年之家”植根于社区,直接服务基层青少年,是引领青年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阵地。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青年之家”实体平台3.07万家,入驻“青年之家”云平台1.41万家,平台管理员4.5万人,其中团干部2.9万人、社工1.6万人。

“实践证明,加强‘青年之家’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健全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制,是有效满足青少年社会需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陈宗说。

陈宗表示,为推动新时代“青年之家”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2011年,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要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青年之家”,到2025年建成30万人的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全面参与基层社区社会工作。

在基层走访调研过程中,陈宗发现,青少年目前在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与参与等方面存在普遍诉求,特别是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留守儿童、困难家庭青少年、特殊青少年群体等面临诸多困难。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并在青少年权益维护、犯罪预防、成长发展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他今年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大会提交了关于促进“青年之家”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的提案。

陈宗建议,在拟编制的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专栏中,列入“青年之家”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顶层政策和制度设计。同时,将应由政府负担的“青年之家”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福彩公益金支持各地“青年之家”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针对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人员职业地位不高、职业待遇较低、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陈宗委员认为,当前应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统筹推进“青年之家”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青年之家”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岗位开发、薪酬待遇落实和激励保障等工作。

同时,将“青年之家”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对“青年之家”青少年事务社工的系统化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支持鼓励各级团委机关招录(聘)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时,优先录(聘)用青少年事务社工,为其提供成长发展空间。(记者 路建英)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大力弘扬抗疫志愿精神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行各业志愿者以勇敢担当诠释了志愿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抗疫志愿精神需要传承,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为抗疫志愿服务提供发展平台,是当前亟须思考的问题。

“不管是在抗击疫情的一线,还是在基层防控的社区、乡村,志愿者战疫的无畏勇气、坚强意志和专业态度,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周洪宇说,疫情防控中,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以及市民主动请缨投身于防疫志愿服务,活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参与到宣传动员、卡点值守、防控排查、物资配发、心理疏导等工作中,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传递温暖、凝聚力量。

守望相助、患难相恤是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周洪宇表示,志愿服务是温暖人间的最美风景,在“志愿者”这面旗帜下,没有地位高低,没有贫富悬殊,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这种志愿精神已经凝聚成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合力,必将为我们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更强劲的精神动力。”

在全国疫情最为严重的那段时间,周洪宇就注意到志愿服务平台建设问题。“志愿服务未形成知名品牌和突出的社会效益,缺乏合适的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服务力量碎片化且非常态化现象突出。”周洪宇认为,志愿服务需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志愿服务平台,并将其制度化。

周洪宇告诉记者,武汉美德志愿者联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起和成长,从最初十几人的圈子,壮大到省内外积极响应的600余人的志愿者团队,他们以“为抗击疫情做点事”为初衷,开始了物资的捐赠和联络、为求助患者提供免费送医服务。

“在疫情肆虐之时,他们成为了这座城市一道最美丽的希望之光。他们用一辆辆私家车为60家养老院送去了20吨消毒水;一个全家八口人感染的家庭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爱心接力,孩子得到了妥善照护。”

周洪宇说,湖北希望工程民进一小时爱心基金是创立十年的湖北知名公益基金,防疫期间,基金筹集了660万余元全部用于湖北抗疫,然后又主动联系武汉美德志愿联盟等机构开展“爱心一小时助残助教美德公益行动”,打造新时期志愿公益服务品牌,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志愿者服务提供了一个继续发挥作用的平台,让抗疫志愿服务精神能够不断继承和发展。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后,周洪宇更加坚定地认为,志愿服务避免走形式、“一阵风”,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引导,“通过完善组织管理、建设志愿服务平台,整合志愿服务力量,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有效路径,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支撑。”

为此,周洪宇代表建议:一方面,总结凝练此次抗疫志愿者服务精神。将抗疫中志愿者无畏逆行的牺牲精神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机融入,让志愿服务与城市发展治理携手同行,使其最终成为城市运转服务保障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另一方面,打造国家级公益志愿服务平台。在平台下给予志愿服务者切实的支持,让爱心善举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建设中去,让志愿者有成就感、老百姓有获得感,将抗疫志愿精神发扬光大。

此外,要建立社区与志愿者组织的联络沟通服务机制,加强志愿组织、志愿服务、抗疫志愿精神的宣传和研究,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化,提升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及对志愿服务的认可。(记者 路建英)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志愿者权益亟待保障 志愿服务体系亟须完善

疫情防控中广大志愿者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围绕保障志愿者权益、弘扬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等话题发表了宝贵见解。

(1)志愿者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可能会受到意外伤害。”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张宝艳告诉记者,对于这些意外伤害,志愿服务组织很可能无力承担治疗与康复费用。

“一些志愿服务组织缺乏长期风险保障意识。”全国政协委员、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杨伟军指出,志愿服务组织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对服务项目的风险管理,并加强对志愿者防范风险的知识和能力培训,提升志愿者风险防范意识。

“保护志愿者就是保护社会的良心。”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周世虹建议,在为志愿者提供专业培训的同时,也应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以及餐饮和交通保障,并为志愿者购买保险,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工作。

“要完善我国志愿者保险制度。”杨伟军建议,要开发专门针对志愿者的保险险种,构建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社会保险为基础、政策保险为补充的志愿者保险险种体系,优化不同保险类别和险种之间的衔接机制,健全志愿者保险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财政保障力度。

“志愿服务虽然是无偿的,但也是有成本的,不能总让志愿者自己承担,时间久了会给志愿者造成压力和负担,影响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张宝艳认为,可以引导爱心企业设立专项基金,解决必要的志愿服务开支,并对在志愿服务中发生意外、陷入困境的志愿者进行救助帮扶,保障志愿者权益,呵护志愿服务精神。

(2)志愿精神需要大力弘扬

“志愿者和志愿精神需要肯定和鼓励。”在张宝艳看来,志愿者所帮助的人生活得到改善、社会对志愿者的付出给予认可,这些都是对志愿者最好的回馈。

“但在疫情防控中,个别地方的志愿者在服务时却遭到服务对象和基层单位的刁难、甚至辱骂。”周世虹告诉记者,志愿者服务行为受到误解、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等问题,暴露出一些地方对志愿服务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周世虹建议,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对志愿服务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给予表彰和激励,形成崇尚志愿服务的社会风气。

“应统一全国志愿者服务登记系统,明确志愿服务时间计算标准,并规定在升学考试、公务员录用时必须达到的志愿服务时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理事长林武表示,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志愿者,让志愿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3)实践呼唤更多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

“以更高的标准看,志愿服务仍难以为社会提供有分量、够体量、可持续的服务。”林武长期关注志愿服务领域,在他看来,目前的志愿服务整体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说到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不足,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雷锋车队队长徐涛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过去我们觉得志愿服务干的都是简单的小事,但参与疫情防控的经历告诉我们,志愿服务不是小事,需要志愿者提供的是专业、精准的服务。”所以,实践中对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是有强烈需求的,专业是精准服务的保证。

“由于缺少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志愿者,很多志愿服务组织在疫情防控中无法提供更精细、更有质量的服务。”徐涛表示,要加大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让志愿服务行为更科学、更规范、更深入,尤其是要鼓励各领域有专业特长的人士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队伍更有力量。

(4)志愿服务体系应进一步完善

“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完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在杨伟军看来,青年志愿者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以及各类民间志愿者组织目前分别由不同部门指导,应加强统筹管理,这样更有利于志愿服务发展。其次要规范志愿者招募和注册工作,全面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明确不同志愿者组织的准入条件。还要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和奖惩制度。

徐涛建议,要建立志愿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让服务需求者和提供者充分交流互动,让志愿服务更透明、更专业、更有针对性,要完善志愿者个人档案,明确个人志愿服务领域,进行分类管理,有效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各类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让服务对象得到有效帮助,提高志愿服务的精准度。

周世虹表示,在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角色和作用被赋予更大的社会期盼和社会责任的新形势下,应早日出台志愿服务法,为志愿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这对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意义重大。(记者 旭)